变化大的还有凭空出世的上海博物馆,这大概是全中国初级阶段最好的博物馆了。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部陈设,无不代表着文明在对博物馆上的最高追求,能善待物事的人必定也能善待人事,同时让来看的人和馆藏的物彼此都能互相欣赏。博物馆的气氛老好的,除了团体女性观众永远的讨论不绝,嘈杂的声浪里穿透出来的高音多半是北方的口音。不过,外来的和尚念的都是鼓敲锣鸣,铺陈出博物馆协奏曲主题的总是鸟语一般的上海话,上海人可能还没有习惯悄声看古物,虽然人们决不怀疑参观的人没准讨论的是鸡毛菜的价格。
被作为上海老树发新芽标志的外滩实际上从浦东看过去更为精彩迷人,尤其是夜色里的江水倒影,古怪的气味里看不出实际的酱油颜色,而头顶的电视塔和亚洲最高的金茂大厦实在是放之四海皆美的真理。江边公园的座椅居然免费,让人误以为上海人也变得北京人一般自以为很爽快,很快就会记起来,进门的时候门票很有几个铜钿呢。
淮海路作为上海本地人逛的商业街,其意义远不止买进卖出。上海生活的最佳描述就是淮海路。了解并能无比认同淮海路,等于接受了上海,以及上海所能体现的繁华和都市气息。作为纷繁复杂充满浪漫和文化多元的上海,其内涵的丰富程度和淮海路一样,不仅仅意味着一两家国际品质的商场和酒店。淮海路一圈的酒吧和饭店,以及国际名牌服饰的专营店,给人视觉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舒适感,那种体会到物质生活对人的关怀是如此美好的感觉,让人的尊严在物资充裕里极大地得到烘托。上海不是从抽象的文化上进行时髦的“文化关怀”,不象北京,有几个长头发,长胡须的音乐家,画家以及任何意义上自我认同的艺术家就感觉文化气息重得不得了,上海的文化可能有点海派的花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更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植根于群众之间”。北京所谓主流文化同老百姓的生活是分离的,文化精英自己也愿意把自己和平民分开。上海人是把对物质的享受和追求发挥到艺术的层面,所以本质上更质朴,更实在。除了收藏深刻的博物馆,以及对有限的中式古建筑和城隍庙豫园加以发挥,让城市多一分中国文化的历史感以外,相信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有如此名目繁多的西点,(当然香港另算),全中国也没有哪个城市能把酒吧和咖啡屋弄到如此的精致。购物场所设计的水准,看看淮海路西头靠近衡山路一带的家具店,服装店,以及没准那条小街上的哪家小店就能觉得国际口味。锦江饭店后的一条小街,不经意就能找到专卖精致舶来品的小门面,老板娘对克林顿无比同情,认为他的风流官司实在是“追求个人幸福”。